成都鹿野苑博物馆: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鹿野苑,诗般的存在。它浸润着佛法,涤荡着心灵。
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初转法轮的地方,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佛法普渡,同样的名称、同样的内含在巴蜀大地以新的姿态显现。
不起眼的小镇,绿荫环抱,一片佛国净土。既有古朴的文物,又有后现代的笔触。这是四川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主要收藏的是我喜欢的佛教石刻,以汉代到唐宋时期为主。
早就想拜访这样个闲云雅鹤的地方——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拜访佛法要虔诚,在唐元路口下,愣是走到了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处清幽的所在,旁临饮水水源。大门牌匾覆满爬山虎,十分有意境。
买票入内,第一眼一抹沁人心脾的绿。翠绿的竹林,满墙的爬山虎,从铺地砖缝隙钻出的青草。即使是在不佳的天气,也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指示牌步入由植物的海洋,一只憨态的石狮子迎接宾客。

茂林修竹,竹子分割、出几处小景,第一个居然安放的是“大明蜀黔江悼怀王圹志”,周遭其他的雕刻不知是不是其墓葬中的。
圹志碑,已损毁为几块,但内容还清晰可见:“王讳友坿,蜀献王之嫡孙,悼庄世子第二子也,母妃刘氏。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二十八日生,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册封为黔江王,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二十八日婴疾而薨,享年二十。讣音来闻,上辍视朝,命有司治丧,具遣使驰祭,赐谥曰悼怀。以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甲申,葬于成都府华阳县积善里李村山。呜呼!王为贤王之宗室懿亲,正宜享其福,庆以无忝,厥世而受封,甫及逾年,一旦遽至大故,岂非命邪!爰述其略,纳诸幽室,永垂不朽,云谨志。宣德元年十二月 日立石。”

黔江悼怀王圹志出土于十陵的黔江悼怀王墓,该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十陵中的一处,圹志应该存放在悼怀王墓地宫,即便不在怎么也应该放在公立博物馆。不禁要问黔江悼怀王墓地宫还存在吗?既然是国重,那这么重要的东西又为何会在此处。
其余空间是存放宋墓的镇墓武士,宋代的此类雕刻很有名。
此路尽头一汪清潭,镌刻着鹿野苑的前世今生,水中锦鲤,自由摇曳。
走在竹林中,四周散布汉代石馆和石雕菩萨,一处遗失的美好,独自一人就像是踏入了历史的漩涡。
尽头一条如隧道般的天桥,引领着游人进入展厅。桥下一汪碧水,居高临下,十分畅快。

之前就知道此处的建筑格局十分特别,设计是获得欧洲建筑权威(aedes)的好评,并获得美国建筑实录奖—中国建筑奖。事后才知道,此博物馆建筑设计师为大名鼎鼎的刘家琨。他的设计就在我们身边——建川博物馆、水井坊博物馆、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蓝顶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东郊记忆、西村·贝森大院、西来古镇、白鹭湾湿地、成都大熊猫基地等等 。
步入博物馆的主殿——十方殿。建筑保留了混泥土的状态,不加装饰,体现建材本质,有种颓废的美。展厅巧妙采光,主靠自然,阳光明媚的情况下,光线撒入,更好的体现光线的美感。站在二楼还可以俯瞰一楼的石碑,也是别样风情。
博物馆以南方丝路为主线布展,第一展厅以汉代为主,汉代的石雕,汉俑、摇钱树底座展现中国朴素的崇拜。
展厅形似一个四合院,开天井,借助自然光线,也是博物馆中最亮的所在。
展厅中的唐代佛像温文尔雅,雍容华贵,保存的如此之完整让人诧异。
之后就是佛教的世界了,从佛教传入的槽衣出水到之后的悲天悯人,各时期的不同形态活脱脱的佛教汉化史。
二楼主要以晋朝和唐朝为主,在通往一楼的过道上。此时天下大雨,天光阴沉采光本就不好,此处更是黑咕隆咚。只是几处稍微重要的佛像借助自然开有背光,虽然也是别样的风情,但拍照十分恼火,观感也不好,有的地方就无法参观,有点遗憾。其实室内每件文物都有射灯,但几乎都没有开,这是个大bug。

拾级而下,到达一楼,此处汇集着明清的雕刻,更加符合中国的审美。由于光线不好,还零星的开着射灯,确实如果射灯全开一片恢弘,那是更加漂亮,可惜。
一处佛头群的展示让人震撼,不同佛头各有特色,每个大小都差不多,精美非常,保存的如此之好,让我都产生了真实性的怀疑,
走入廊厅,两座大型石碑夹杂着众多佛像出现在视野,石碑保存十分完好,尤其是赑屃基座还在隔厅中发现了木胎漆佛应该是明代的,意外收获。
冒着大雨,穿过树林来到博物馆的二期,有4处建筑,可惜开放的只有三世殿。
三世殿布展就更加前卫,是一个方形空间。步入大厅,有种废弃厂房的感觉,佛像排列独特,最深处的几个相框框住佛头,形成独特空间,紫色背景,天窗采光,极致的冲突,一种说不出的感受。门口竹林围绕,加上雨滴洗礼,青翠欲滴。玻璃窗落地,内外借景,相当别致。
大雨影响了园区的参观,不过浸润了心田。回望大门口的一尊佛像,旁滋生出一株八角金盘,长势旺盛,恰似朵朵绿莲,画龙点睛。
这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初转法轮的地方,是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佛法普渡,同样的名称、同样的内含在巴蜀大地以新的姿态显现。
不起眼的小镇,绿荫环抱,一片佛国净土。既有古朴的文物,又有后现代的笔触。这是四川第一家私立博物馆,主要收藏的是我喜欢的佛教石刻,以汉代到唐宋时期为主。
早就想拜访这样个闲云雅鹤的地方——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拜访佛法要虔诚,在唐元路口下,愣是走到了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处清幽的所在,旁临饮水水源。大门牌匾覆满爬山虎,十分有意境。
买票入内,第一眼一抹沁人心脾的绿。翠绿的竹林,满墙的爬山虎,从铺地砖缝隙钻出的青草。即使是在不佳的天气,也让人心旷神怡。
沿着指示牌步入由植物的海洋,一只憨态的石狮子迎接宾客。

茂林修竹,竹子分割、出几处小景,第一个居然安放的是“大明蜀黔江悼怀王圹志”,周遭其他的雕刻不知是不是其墓葬中的。
圹志碑,已损毁为几块,但内容还清晰可见:“王讳友坿,蜀献王之嫡孙,悼庄世子第二子也,母妃刘氏。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二十八日生,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册封为黔江王,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二十八日婴疾而薨,享年二十。讣音来闻,上辍视朝,命有司治丧,具遣使驰祭,赐谥曰悼怀。以宣德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甲申,葬于成都府华阳县积善里李村山。呜呼!王为贤王之宗室懿亲,正宜享其福,庆以无忝,厥世而受封,甫及逾年,一旦遽至大故,岂非命邪!爰述其略,纳诸幽室,永垂不朽,云谨志。宣德元年十二月 日立石。”

黔江悼怀王圹志出土于十陵的黔江悼怀王墓,该墓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十陵中的一处,圹志应该存放在悼怀王墓地宫,即便不在怎么也应该放在公立博物馆。不禁要问黔江悼怀王墓地宫还存在吗?既然是国重,那这么重要的东西又为何会在此处。
其余空间是存放宋墓的镇墓武士,宋代的此类雕刻很有名。
此路尽头一汪清潭,镌刻着鹿野苑的前世今生,水中锦鲤,自由摇曳。
走在竹林中,四周散布汉代石馆和石雕菩萨,一处遗失的美好,独自一人就像是踏入了历史的漩涡。
尽头一条如隧道般的天桥,引领着游人进入展厅。桥下一汪碧水,居高临下,十分畅快。

之前就知道此处的建筑格局十分特别,设计是获得欧洲建筑权威(aedes)的好评,并获得美国建筑实录奖—中国建筑奖。事后才知道,此博物馆建筑设计师为大名鼎鼎的刘家琨。他的设计就在我们身边——建川博物馆、水井坊博物馆、成都当代美术馆、成都蓝顶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东郊记忆、西村·贝森大院、西来古镇、白鹭湾湿地、成都大熊猫基地等等 。
步入博物馆的主殿——十方殿。建筑保留了混泥土的状态,不加装饰,体现建材本质,有种颓废的美。展厅巧妙采光,主靠自然,阳光明媚的情况下,光线撒入,更好的体现光线的美感。站在二楼还可以俯瞰一楼的石碑,也是别样风情。
博物馆以南方丝路为主线布展,第一展厅以汉代为主,汉代的石雕,汉俑、摇钱树底座展现中国朴素的崇拜。
展厅形似一个四合院,开天井,借助自然光线,也是博物馆中最亮的所在。
展厅中的唐代佛像温文尔雅,雍容华贵,保存的如此之完整让人诧异。
之后就是佛教的世界了,从佛教传入的槽衣出水到之后的悲天悯人,各时期的不同形态活脱脱的佛教汉化史。
二楼主要以晋朝和唐朝为主,在通往一楼的过道上。此时天下大雨,天光阴沉采光本就不好,此处更是黑咕隆咚。只是几处稍微重要的佛像借助自然开有背光,虽然也是别样的风情,但拍照十分恼火,观感也不好,有的地方就无法参观,有点遗憾。其实室内每件文物都有射灯,但几乎都没有开,这是个大bug。

拾级而下,到达一楼,此处汇集着明清的雕刻,更加符合中国的审美。由于光线不好,还零星的开着射灯,确实如果射灯全开一片恢弘,那是更加漂亮,可惜。
一处佛头群的展示让人震撼,不同佛头各有特色,每个大小都差不多,精美非常,保存的如此之好,让我都产生了真实性的怀疑,
走入廊厅,两座大型石碑夹杂着众多佛像出现在视野,石碑保存十分完好,尤其是赑屃基座还在隔厅中发现了木胎漆佛应该是明代的,意外收获。
冒着大雨,穿过树林来到博物馆的二期,有4处建筑,可惜开放的只有三世殿。
三世殿布展就更加前卫,是一个方形空间。步入大厅,有种废弃厂房的感觉,佛像排列独特,最深处的几个相框框住佛头,形成独特空间,紫色背景,天窗采光,极致的冲突,一种说不出的感受。门口竹林围绕,加上雨滴洗礼,青翠欲滴。玻璃窗落地,内外借景,相当别致。
大雨影响了园区的参观,不过浸润了心田。回望大门口的一尊佛像,旁滋生出一株八角金盘,长势旺盛,恰似朵朵绿莲,画龙点睛。
QQ : 719048503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