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重要见证人:洪大中,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见证

寻访金振中归来,抗日英雄的影子始终浮现在郭景兴的眼前。金老在“七七事变”和喜峰口战役中,始终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冲锋陷阵,英勇斗争,身负重伤,为国立功,是位著名的抗日英雄。当年金振中在卢沟桥战场上,左腿下肢被手榴弹炸断,且有一颗子弹由他左耳旁射进,右耳下穿出。他伤愈后继续积极抗日,并在1948年淮海战役中追随张克侠、何基沣二位将军积极参加徐州贾旺起义。
1949年回乡后,一直受极左路线的严重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固始县在为金振中落实政策上也做了不少工作,本人也十分感激。但通过这次采访,郭景兴夫妇也关注到他及家人的生活也确实十分贫困。最令他痛心的有两件事,一件是他的八间房,公家占、私人拆,全部化为乌有;另一件就是他二十五岁的二儿子,多次申请政府给他一个就业指标,就是无人理睬。而这两件事恰恰都是他个人无法解决的。为此他奔走呼号整整十年。早在1980年3月29日他曾给县委写了申请报告,要回他的私房,以解决燃眉之急。直到1981年元月仍无消息,无奈又于1981年元月6日、3月20日、29日连续写了几次申请书,甚至提出请政府临时找三间公房,房租自付也可以,仍无回音,二儿子的工作也很久没有着落。郭景兴和夫人蒋亚娴出于对抗日英雄的崇敬,出于一种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正义感,毅然站了出来,为抗战老兵金振中讨回公平和正义。
郭景兴夫妇于1983年11月4日写了一份“关于给金振中落实政策问题的情况反映”的报告,呈送给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总政联络部主任杨思德,全国政协委员过家芳,中央统战部,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何基沣的夫人宋晓菡等人。
1983年12月25日金振中来信说:“日前洪大中给我来信,详细讲解了你为我的事情操劳,向中央有关单位和领导作了具体报告,他并将你的信及文件抄件给我寄来,这种种事实说明你们对我的问题关心备至,做了大量工作。洪大中要我安心等待。”
1984年1月13日金振中给郭景兴夫妇来信说:“你们走后,我的心情很舒畅 ,饮食增加,体质转好,眼疾也渐好转。”
1984年2月12日金振中来信说:“我接宋晓菡的来信,得知在京的领导,对我的事很关心。房子的问题等待解决,有困难慢慢克服。唯有次子就业一事已成难题,今年我县有一批就业指标,但能否分到我家不敢想象。”
1984年5月31日郭景兴给金振中的信中告诉他:“告诉您一个可喜的消息,刚才接到电话通知,关于您的政策落实问题,过家芳同志在最近的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为一个专题提案提出来了,并且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讨论,并告诉我最近将有“解放军报社”的同志来卢沟桥找我进一步调查,再发“内参”处理。”
1984年8月12日接到金振中的来信说:“见到7月7日‘北京日报’第二版刊登的‘征集资料小组’写的采访我的文章‘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使我深为感动。不久就接到很多不相识的朋友要求将七七事变的真实情况告诉他们……你们的文章不但主观上帮了我的忙,使我的问题能尽快解决,而且在客观上也起了制造舆论的作用,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就我个人小局而论还是帮助了我。因而想到你们热情帮助,我是非常感谢的。7月中旬县委统战部和文化馆来了两位同志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中央统战部下文件了,要解决你的问题,我问县里是什么意见?他说县里还未研究。这又过去二十多天了一点儿消息也没有,但我很焦急。”
1984年郭景兴得知个别有关人士在收到金振中的来信后,不作深入调查研究,不厌其烦地复信指责,使年已八十余岁的金振中老人气闷成疾,渐至瘫痪,心里焦急成分,就又给全国政协落实政策办公室写了报告,催问去年8月“关于给金振中落实政策问题的情况反映”已经一年多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他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不能再等了。他现在整日处于焦急等待之中,盼望在他有生之年能落实,望上级领导能关心此事抓紧时间解决。
直到金振中先生骨灰安葬仪式在北京卢沟桥隆重举行,事情终于有了新的转机。固始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在1985年8月14日晚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报道的金振中骨灰安葬仪式的消息后,立即给卢沟桥文物保管所发来电报,向家属表示慰问,向卢沟桥文物保管所表示感谢,并提出要派专人来接金振中的亲属,让全家十分激动,并回电表示感谢。1985年10月固始县委又进一步落实金振中的政策,将其次子安排在固始文化馆工作。至此,金振中的遗愿已基本实现。
洪大中先生得知金振中逝世消息特由南京来信说“原期1987年在首都聚首,共庆抗战50周年,并参观旧址。不想他已先我而去,实感悲痛。附上挽联:
宛平城头树英雄,倔强性格恨寇仇。第一枪声震天下,民族英雄垂千秋。
卢沟桥畔鏖战急,大刀杀敌敌胆摧。攻克铁桥回龙庙,捍卫国土展军威。
郭景兴和夫人蒋亚娴终于可以松上一口气了。历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将一切泼在抗日英雄头上的污泥浊水涤荡得干干净净,这是对金振中先生和家人的最大安慰。
卢沟桥畔,一位抗日英雄安息了。他的骨灰依照本人生前遗言返归旧战场;他得到了隆重的哀荣。金振中的名字在卢沟桥上恢复了历史地位。郭景兴夫妇当年对金振中的寻访之旅,留给世人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是一段不可重复的历史,与他们寻访的人物和事件一起,又构成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互为印证的、更加完整的历史真实。
延伸阅读
“卢沟桥事变”的重要见证人,1937年时在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服役并兼任宛平县代县长的洪大中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4月12日12时2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4月17日上午在南京殡仪馆举行了洪大中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洪大中同志,1911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一个贫民家庭。读过两年私塾,当过杂货店学徒,1930-34年,在北京国闻社《大公报》当过记者。1935年-1936年在北平市政府宣传室担任科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任宛平县政府秘书和代县长,参加了卢沟桥抗日的战斗。其后,按照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林伯渠同志指示,跟随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将军,先后在国民党二十九军、七十七军、179师、三十三集团军总部担任秘书等职。1948年,随何基沣、张克侠将军组织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三野九兵团三十三军任秘书。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从上海转业至南京,先后在南京市人事处干训班、南京市政法委员会秘书组、南京市政府办公厅政法组、文教组工作。1952年参加民革。1954年调至南京第十中学任副校长。曾任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市鼓楼区人大副主任等职。1983年离休,晚年在他的一再追求下,于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洪大中同志前半生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参加革命后紧跟党的领导,积极为党工作。他一生虽历经磨难,不断追求真理,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念,晚年还坚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后半生投生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离休后不顾高龄体衰经常以其亲身经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南京市政协、市老干部局、市教育局、鼓楼区人大、金陵中学等单位代表及其亲朋好友近百人参加了洪大中同志的告别仪式。
没有评论